windows系统中用户与用户组(win10系统用户和组)

一、服务器系统版本介绍

windows服务器系统:win2000 win2003 win2008 win2012

linux服务器系统:Redhat Centos

二、用户管理

1.1用户概述

每一个用户登录系统后,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。

每个账户有自己唯一的SID(安全标识符)

用户SID: S-1-5-21-426206823-2579496042-14852678-500

系统SID: S-1-5-21-426206823-2579496042-14852678

用户UID : 500

windows系统管理员administrator的UID是500

普通用户的UID是1000开始

不同的账户拥有不同的权限,为不同的账户赋权限,也就是为不用账户的SID赋权限!

查看sid值 : whoami /user

账户密码存储位置: c:\windows\system32\config\SAM #暴力破解/撞库

windows系统上,默认密码最长有效期42天

1.2内置账户

给人使用的账户∶

administrator #管理员账户

guest #来宾账户

1)Administrator账户:每台运行Windows 7的计算机都有一个特殊的名为Administrator的账户,拥有计算机的完全控制权限。使用该账户可以创建其他用户账户,并对整个计算机进行设置。

和xp系统下载不一样的是,在Windows7下为了安全性方面的考虑Administrator默认是禁用的,用户无法在“用户账户”控制面板上看到该账户。

2)Guest账户:Guest账户,也叫做来宾账户,主要供临时访问系统的用户使用,临时来宾可以用Guest账户登录到系统,不需要输入密码,该账户的权限比标准用户更低. 无法对系统进行任何配置。

不过默认情况下,Guest账户也是被禁用的,可以借助以下方法启用它。

计算机服务组件相关的系统账号

system #系统账户==权限至高无上

local services #本地服务账户==权限等于普通用户

network services #网络服务账户==权限等于普通用户



1.3配置文件

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配置文件(家目录),在用户第一次登录时自动产生,路径是∶

win7/win2008 c:\用户\

xp/win2003 c:\Documents and Settings\

1.4用户管理命令



net user #查看用户列表

net user 用户名 密码 #改密码

net user 用户名 密码 /add #创建一个新用户

net user 用户名 /del #删除一个用户

net user 用户名 /active:yes/no #激活或禁用账户

三、组管理

3.1组概述

组的作用:简化权限的赋予。

赋权限方式:

1)用户---组---赋权限

2)用户---赋权限

3.2内置组

内置组的权限默认已经被系统味予。

1 ) administrators #管理员组

2 ) guests #来宾组

3 ) users #普通用户组,默认新建用户都属于该组

4 ) network #远程桌面组

5 ) print #打印机组

6 ) Remote Desktop #远程桌面组

3.3组管理命令

net localgroup #查看组列表

net localgroup 组名 #查看该组的成员

net localgroup 组名 /add #创建一个新的组

net localgroup 组名 用户名 /add #添加用户到组

net localgroup 组名 用户名 /del #从组中踢出用户

net localgroup 组名 /del #删除组



洞悉冲突中的盲区:全面解析"Clash漏网之鱼"现象及其应对策略

引言:当冲突遇上遗漏
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形式的"冲突"(Clash)打交道——数据冲突、资源冲突、观点冲突。然而,在这些显性的碰撞背后,往往隐藏着更为棘手的挑战:那些未被察觉、未被处理的"漏网之鱼"。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网络安全领域,更是渗透到商业决策、项目管理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索这一现象的底层逻辑,揭示其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形式,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
概念溯源:从渔网到数字世界

"漏网之鱼"这一意象最早可追溯至《庄子·外物》中"得鱼而忘筌"的典故,后演变为形容在全面行动中意外逃脱的部分。当它与现代术语"Clash"结合时,便产生了独特的化学效应——特指在资源争夺、信息对冲或系统冲突过程中,由于认知盲区或技术局限而未被纳入处理范围的"幸存元素"。

在网络安全领域,这可能表现为绕过防火墙的高级持续性威胁(APT);在商业分析中,可能是未被纳入统计的关键用户行为数据;在团队协作中,则常常是那些"所有人都以为别人会负责"的灰色任务。这些"漏网之鱼"往往具有三个共同特征:隐蔽性(不易被常规手段检测)、累积性(小问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)和反脆弱性(在系统压力下反而获得生存优势)。

多维透视:漏网之鱼的典型栖息地

1. 数字安全领域的隐形突破者

2023年某跨国企业的数据泄露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:攻击者在系统内潜伏297天未被发现,期间利用合法凭证横向移动,最终盗取3.4TB核心数据。这类"活体攻击"(Living-off-the-land)正是典型的clash漏网之鱼——它们不依赖恶意代码,而是寄生在系统正常操作中,使得传统基于特征识别的防御体系完全失效。

2. 商业决策中的数据幽灵

某零售巨头曾因忽略移动端用户的深夜购物行为特征,错误判断促销时段,导致千万级营收损失。这些未被纳入分析模型的"暗数据"(Dark Data),就像光学中的不可见光谱,虽然客观存在,却因测量工具的局限而成为决策盲区。

3. 项目管理中的责任真空带

波士顿咨询集团调研显示,68%的项目延误源于"三不管"任务——既不属于明确分工范围,又涉及多部门协作的过渡性工作。这类"流程间隙中的蝌蚪"往往在项目复盘时才会浮出水面,却已造成不可逆的时间成本损耗。

破局之道:构建智能捕获网络

1. 认知升级:从渔夫到生态学家

传统思维像使用固定网眼的渔网,注定会放过不符合预设尺寸的鱼群。现代管理需要转变为生态系统监测思维:
- 采用异常检测(Anomaly Detection)算法,不预设特征而是学习正常模式
- 实施混沌工程(Chaos Engineering),主动注入故障测试系统韧性
- 建立"负面案例库",专门收集近遗漏事件(near-miss)进行分析

2. 技术赋能:数字时代的智能渔网

  • 动态感知网络:部署UEBA(用户实体行为分析)系统,通过基线比对发现异常
  • 知识图谱应用:像LinkedIn使用Graph Learning技术发现隐藏关系网络
  • 边缘计算节点:类似特斯拉汽车的"影子模式",持续验证决策有效性

3. 组织免疫:构建抗遗漏体质

谷歌的"心理安全"文化实践表明,鼓励团队成员主动报告"差点出错"事件,能使问题发现率提升400%。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包括:
- 设立"蓝军小组"(Red Team)专职寻找系统漏洞
- 实施"预验尸分析"(Premortem Analysis)——在项目启动前假设失败原因
- 建立跨职能的"视角轮换"机制,定期切换审查视角

经典案例:漏网之鱼的蝴蝶效应

2019年波音737MAX空难背后,暴露的正是多重"漏网之鱼"的叠加效应:
1. 传感器数据与飞控系统的冲突未被充分测试(技术clash)
2. 飞行员培训差异信息未在跨国运营中传递(信息clash)
3. 监管审批流程中的假设验证缺失(流程clash)
这个价值百亿美元的教训揭示:现代复杂系统中的漏网之鱼,已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,而是会形成"遗漏链"(Omission Chain)的生态群落。

未来战场:量子时代的漏网新物种

随着量子计算和生成式AI的发展,"漏网之鱼"正在进化出更复杂的形态:
- 量子加密环境下的"观测逃逸"现象
- AI生成内容中的"语义盲点"(如ChatGPT的过度顺从倾向)
- 元宇宙经济中的"数字价值暗流"

应对这些新挑战,需要发展"第二序思维"(Second-Order Thinking)——不仅关注直接漏网对象,更要预判遗漏可能引发的二阶、三阶效应。

终极思考:必要遗漏的哲学启示

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·卢曼的"系统简化"理论提醒我们:任何系统都必须忽略某些信息才能运作。因此,管理"漏网之鱼"的本质不是追求100%捕获率,而是:
1. 确保遗漏的是低价值信息
2. 建立遗漏信息的可追溯机制
3. 保持系统对意外遗漏的学习能力

结语:与漏网之鱼共舞的智慧

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VUCA时代,"clash漏网之鱼"现象将长期存在。真正的管理艺术不在于建造滴水不漏的铜墙铁壁,而在于培养组织的"生态智慧"——既能敏锐捕捉关键信号,又能宽容必要的混沌,在秩序与灵活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。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言:"完全的控制等于完全的无控制,关键在于控制该控制的部分。"这或许是我们面对永续存在的漏网之鱼时,最深刻的生存哲学。

精彩点评
本文跳出了传统概念解析的窠臼,将"clash漏网之鱼"这一隐喻升华为观察现代复杂系统的透视镜。通过考古学式的概念溯源、多领域的现象解构、以及前瞻性的应对框架,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认知图谱。尤为难得的是,文章最后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考,揭示出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根本困境与智慧。行文既有科技论文的严谨骨架,又包裹着人文思考的血肉,数据案例与理论阐释如经纬交织,使专业概念呈现出诗意的光泽。这种将技术分析与哲学思辨熔于一炉的写法,恰恰实践了文章本身的主张——在信息冲突的海洋中,既要织密理性的渔网,也要保留感性的涟漪。

版权声明:

作者: freeclashnode

链接: https://www.freeclashnode.com/news/article-2773.htm

来源: FreeClashNode
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
免费节点实时更新

热门文章

最新文章

归档